有机小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最小的酶。
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此外,此次改革还向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对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三个优先。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记者了解到,通过改革,将高校教师划分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对论文不做硬性要求。评价标准更重质量 标准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评价一个人才,就是树立一个标杆。针对不同系列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
论文不设硬杠杠。同时,不数年头论业绩。欢迎全球创新人才到中国、到北京、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演绎精彩创新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等出席。我们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决担负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历史责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科技部与北京市密切协作,努力推动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
要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持续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取得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
同时,愿与海内外创新机构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推动全球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国际先进经验,向世界分享更多中国科技成果。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开展对话交流,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共识。二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真心真情谱写健康中国动人乐章。
2021中关村论坛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年度主题,由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共同主办。科技变革世界,创新决胜未来。我们倡导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坚守真正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期待全球携手共赢的科技创新。会上发布了5项重大科技成果,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极低温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入选。
王志刚致辞说,中国政府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着力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制度环境,打造高效顺畅的国家创新体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该项成果实现了比绝对零度高0.01度的连续稳定运行温度,基本达到了国际主流产品水平,使我国具备了为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提供极低温条件保障的能力。张玉卓致辞说,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国内外科技、产业界引领社会文明的一座灯塔。
不断提高中关村论坛影响力、辐射力,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讲话并颁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一是面向智慧社会建设,用无限创新绘制数字中国壮美蓝图。希望与北京市共商共建、共创共赢,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将中关村论坛打造成为全球性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用好重大政策红利,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加紧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努力打造世界人才高地。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蔡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明确提出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这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来源:中科院院网 发布时间:2021/9/26 23:11:4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2021中关村论坛召开全体会议 9月25日,2021中关村论坛召开全体会议。陈吉宁致辞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致贺,为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
蔡奇指出,破解和应对全球性发展难题和挑战,更加需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做好服务。
要加紧制定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实施细则和试点方案,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科协将更好汇聚科技共同体的智慧,不断增进与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交流,构建互信合作的创新生态圈,共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为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新贡献。我们要认真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三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用绿色低碳画笔描绘美丽中国恢弘诗篇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魏小东出席论坛并致辞。要关注并算清全球以及各国的收支账,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论坛邀请了能源、工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全球知名专家,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新能源与储能、工业过程降碳、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生态系统碳汇以及能源政策等方面献言建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要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并以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灵活性资源,形成安全、可靠、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要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勇于针对未来需求,主动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中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等出席论坛,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主持。
魏小东表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北京市将发扬先行先试改革精神,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从三个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实施:一是统筹谋划,率先转型,控碳降碳,以提质增效。丁仲礼认为,要一盘棋式组织全国研发力量建立技术联盟,明确责任体系,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先进性,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同时,要与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生态建设提升我国固碳能力。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要深入研究碳排放相关的核心科学问题,争取固碳量和碳中和的话语权。
二是政府引领,全民参与,发挥北京首都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发展CCUS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张玉卓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